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职称考核贯穿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生涯,这意味着学者需要尽可能多的发表论文、申请项目,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报酬支撑学术研究。衡量论文质量的关键在于学术创新性,因此撰写具有较高创新性的文章成为学者的目标,但这二者的平衡似乎不好掌握。
要想弄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需从实际出发。发表期刊与申请项目资助目前已经成为高校学者不可避免的两项主要工作。一方面从我国高校建设目标的实证考察表明,为争夺有限的“双一流”名额,几乎所有高校都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地方、区域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增强竞争力。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展开的排名竞争也使得研究者们的工作围绕“做研究、申请资助、发表论文”展开,这些硬性指标显然会对研究计划的制定造成影响。拥有兼具数量与质量的期刊发表成果,不仅仅意味着获得了“同行承认”,更为自己在高校系统中的职业发展攒下了“资本”,为了获得职位或评定职称而发表论文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于初入高校的学者而言,在“非升即走”的制度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是每个学者都需思考并面对的现实难题。华东某高校的学者表示:“当然这个所谓的非升即走,就逼着你也不得不去这么做。就是可能你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之后,才有可能去长时间地考虑一个问题。现在像我们学校,一些新来的博士之类的,那他肯定就是要做这种快的论文。这样无可厚非,因为要生存,必须要做这个东西。……反正大家都有这种经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也是这样,快写论文快发表,,然后生存下来再说。”任职于华南某高校的学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所以我觉得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只能由没有发表压力的老师去做。他们的阅历、能力,还是知识水平,都已经到了一个高度,也没有太大的发表压力”。快速、缺乏创新的重复性论文被生产、发表,已成为诸多学者的的应对方式。
职称考核与学术创新矛盾点在于文章的成功发表才能在职称评定中发挥作用,不同期刊的审稿标准、学术要求大不相同,学者为了追求文章的发表,进而忽视了学术创新性,将大多数精力投入到重复无价值的“公式论文”生产中。
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际发表的激励制度的影响。国际期刊寻求的是一种可供推论至其他文化的“普遍”研究,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容易被认为过于本地化而无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但对于“他者”话语的依赖,需采用国际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以新理概念为依据撰写的文章往往不受待见,而且会导致更长的审稿时间,迎来更为严厉的批评和争议,甚至更有可能被拒稿。
二是国内期刊非常看重研究的影响性。研究问题的价值是国内期刊评判研究质量的最重要标准,因此没有国际理论作为讨论的基石在传统期刊上很难有发表机会。但国际理论在国内研究中可能存在水土不服,不适用于国内的科学研究,这点在社会学领域尤为突出。所以,为获得高质量期刊的发表机会,学者又陷入到同样的困境中,即以“国际理论+国内数据”生产的“公式论文”,发表的论文并不具有较大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