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因发表室温超导而闻名学术界的新兴科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目前被证实犯有编造数据、造假和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今年 3 月,《自然》杂志的新闻团队揭露了迪亚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两篇现已被撤回的论文中如何篡改数据来宣称室温超导性的细节,以及他如何操纵他的学生,让他们对这些数据一无所知。不久之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罗切斯特的调查发现了不当行为的证据。
这项为期10个月的调查于2月8日结束,由纽约罗切斯特大学招募的一个独立科学家小组进行。他们审查了针对迪亚斯的16项指控,得出结论认为,在每个案例中,这位物理学家都很有可能犯下了科学不端行为。迪亚斯是罗切斯特大学的终身教职员工,校方目前正试图在他的合同于2024-25学年结束前解雇他。
这份124页的调查报告对迪亚斯在两篇《自然》论文以及另外两篇现已撤回的论文(一篇发表在《化学通讯》上,另一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中的欺骗行为进行了惊人的描述。 在两篇《自然》论文中,迪亚斯先是声称在一种由碳、硫和氢(CSH)组成的化合物中发现了室温超导电性(即在环境温度下电阻为零),然后又声称在一种最终发现由镥和氢(LuH)组成的化合物中发现了室温超导电性。
调查委员会发现,迪亚斯在《自然》杂志对该论文的审查中“多次”谎报数据。但最令人震惊的不当行为(报告称其涉及对数据的 "大量篡改")可能发生在迪亚斯颠倒一组LuH数据,使其显示出迈斯纳效应--材料磁性的急剧变化是超导的标志。报告称,2022年8月27日,当时与迪亚斯一起在罗切斯特大学工作的合著者萨奇思-迪萨纳亚克(Sachith Dissanayake)向迪亚斯解释说,这些数据被不当篡改,但迪亚斯对警告置若罔闻。在对报告的回应中,迪亚斯声称迪萨纳亚克误解了数据。
这些被篡改的数据是 LuH 论文被接受的关键。调查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迪亚斯编造数据“是为了让《自然》编辑和发表前的审稿人相信,LuH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如果迪亚斯提供了真实的原始数据--直接从测量仪器中获取的数据,并包含时间戳等细节,他都可以消除许多指控。迪亚斯在对调查结果的回应中写道:“某些原始数据文件的缺失并不能说明它们不存在,也不能说明我有任何不当行为。然而,据报告称,他曾多次承诺提供原始数据,但从未兑现。”
事件回顾
2021年,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获得了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提供的 160 万美元赠款,以支持他在创造可行的超导材料方面的开创性努力。在获得这些赠款之前,迪亚斯获得了79万4000美元的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职业奖。
2020年10月15日,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所在团队曾在《自然》杂志刊文,称他们在260万个大气压下,成功创造出了临界温度约为15℃的室温超导材料,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但在2022年9月26日,因数据问题这篇论文被撤稿。
2023年3月9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及其团队日前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已经创造出一种可以在室温(room temperature)条件下实现超导的全新材料,引起学术界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