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其实投文章是一件“被拒才是常态”的事情。你花费几年心血的完成的稿件投出去,结果是大于70%的概率被那些期刊直接拒掉。更令人心碎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同行评议里,中国人更爱拒中国人!
但现实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对于上述问题,还真有人进行了研究,当然结论是否可靠,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15年发表在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IF4.9分)上文章。探讨了审稿人的建议对于论文接收情况的影响。
研究人员们假设由于来自中国的手稿在风格、语言和内容上的问题,或许会受到来自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审稿人偏见。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审稿人对于来自中国的稿件,拒起稿来反而更狠。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审稿人在处理来自中国的稿件时,拒绝率高达42.9%,相比之下,英国审稿人对中国稿件的拒绝率为14.6%,而美国审稿人的拒稿率为28%,这表明中国审稿人在评审来自中国的稿件时更为严格。
单看这个数据的话,大家可能会觉的中国人就爱为难中国人。事实上可能更残酷,来看另外一组数据,外国人对中国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提交给期刊的 4575 份手稿中,有 390 份手稿来自中国,这些手稿在未送审的情况下,直接被拒稿的比例为 71%,显著高于英语母语国家的手稿(50%)。
在送外审的 2168 篇稿件中,挑选至少有两名审稿人的 2093 份稿件,结果显示,无论是大修还是拒稿,中国稿件的比例都高于英语母语国家。
中国稿件 vs 英语母语国家稿件
大修 :42.7% vs. 32.8%
拒稿 :31.9% vs. 24.9%
中国的文章更容易收到大修或拒稿?
有趣的是,审稿人对于中国的稿件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体现在认为稿件需要大修或者被拒稿。相比之下,英语母语国家的手稿就轻松多了,好的能够收到返修意见,甚至还有 0.6% 直接收到了录用。
不过上面这些结论大家还是不必太过较真,论文被接受与否最终还得看自身实力,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在科研界着实是一句真理了。
一致性的审稿意见更利于被期刊接收
这一现象此文章除了探究审稿人对于中国稿件的态度外,还意外得到了两个审稿意见一致性的对于稿件是否中稿的重要性。
该研究结果发现,即便两位审稿人的意见都是大修的手稿,也更容易被期刊接收。
(1)如果是接收-小修、小修-小修的组合:高枕无忧;
(2)如果是接收-大修、小修-大修的组合,接收率也高达 75% 以上;
(3)即便是大修-大修的组合,修改过后,接收率也在 50% 以上。
但只要有一个审稿人的意见是拒绝,那即便另一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可以接收,那也十分难办。因为一致性的审稿意见更利于稿件被期刊接收!
所以,如果以后看到审稿人给出拒稿的意见,赶紧修改修改另寻他刊,避免耽误了晋升和毕业。
综上分析,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编辑最终的决策。但是,来自非英语国家(如中国)的作者更难发表文章,而这并不是因为来自英语国家的审稿人或编辑的消极偏见,而是中国审稿人更喜欢给出【拒稿】或者【大修】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