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eLife是一本专注于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期刊,在生命科学领域一直享有盛誉。2023年3月,eLife发布了一项重大改革,即“期刊不再拒稿”。在此模式下,一旦文章作者接受外审意见,文章便能够发表,而出版社不再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作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文章修改。
而近日该期刊被科睿唯安标记为「On Hold」,针对此动作,eLife立即在官网发布了一篇声明,正面回应了此事。
eLife在声明中核心表达了,自己的出版模式重视开放科学和研究的质量评估,认为WOS的SCI传统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衡量研究的真正价值。
eLife 通过公开的同行评审体系,对预印本进行详细评估,强调揭示研究的优缺点,而不是简单依赖发表或影响因子(IF)的高低。
eLife在声明中这样表示:“作为《研究评估宣言》的长期签署者,我们从未支持过影响因子,也从未想要过。仅凭发表本身不足以作为衡量有效性的信号和指标。期刊名称或其影响因子几乎不能说明任何一篇研究文章的质量。相反我们创建了一个模型,可以审查、评估和直接参与研究,而无需代用指标。
科睿唯安决定暂时将eLife进行评估,期刊官方对此感到遗憾,并认为这一举动阻碍了对出版和评审过程的改革。然而,eLife 仍坚信他们的模式代表了科学评审的未来,并承诺继续推动更透明和有意义的研究评估方式。
对于「On Hold」状态,eLife针对一些有疑问或担忧的作者做出解答:经审查的预印本由Google Scholar收录,论文最终版本由PubMed、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OpenAlex和许多其他数据库收录。
为何eLife会针对「On Hold」发出声明,这或多或少跟eLife被「On Hold」的原因相关,学点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
此前,Elsevier和Springer Nature旗下期刊也先后被「On Hold」,虽说都是被「On Hold」,但却和eLife期刊的「On Hold」有所区别。如下图“总环”的「On Hold」页面:
根据网页提供的信息,「On Hold」的原因与期刊内容质量相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具体的说明,当然“总环”官方也未做任何回应。
再看eLife的「On Hold」页面,如下图所示:相比于“总环”,eLife的「On Hold」页面中,期刊ISSN处多了个感叹号,为eLife被「On Hold」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eLife被「On Hold」的具体原因
WOS提出:一直以来的政策是覆盖那些仅出版经过同行评议验证的研究文章的期刊。
● 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文章
● 同行评审报告显示方法存在缺陷或有其他理由怀疑所发表结果或结论有效性的研究文章
出版商必须能够提供仅限于经同行评审确认的文章内容的信息源,才能被考虑纳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
WOS会根据24条质量标准重新评估这些期刊内容:
● 如果这部分出版物通过了评估,该期刊/平台将被ESCI部分收录;收录范围仅限于通过同行评议验证的文章。
● 被部分收录的期刊/平台将没有资格进行影响力评估或考虑(继续)纳入 SCIE、SSCI 或 AHCI
● 被部分收录的期刊/平台没有资格获得期刊影响因子 (JIF) 或任何其他期刊级别的引文指标
如果期刊从只发表经同行评审确认的内容转变为也可发表未经同行评审或同行评审表明存在缺陷的内容,将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如上所述进行重新评估,未通过重新评估的期刊将从WOS中剔除;
● 通过重新评估的期刊将停止接受期刊级指标,因为指标计算将包括未经同行评审验证的内容;
● 通过重新评估且目前被 SCIE、SSCI 或 AHCI 索引的期刊将被移至 ESCI,即刻生效;
所以,按照WOS目前的要求来看,eLife似乎有两种情况:
● 被WOS剔除,所有发表的内容,将不再被数据库检索;
● 部分被ESCI检索,但不在有期刊基本的指标,包括影响因子等;
无论是哪种可能,一个期刊没有了影响因子,移至 ESCI收录,就意味着大量的作者和稿件流失。当然以上情形是根据WOS的评审规则来看的,而从eLife期刊发布的声明来看,似乎摒弃这一评审标准。
同行评审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质量的代名词,并不能完全保证研究质量。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同行评议的质疑从未停息,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评议方式能够取代它。所以无论 eLife期刊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在投稿时,还是应该及时了解期刊状态,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