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近日,一起学术界的“盗稿门”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巴基斯坦一名研究者Muhammad Kashif最近经历了一场学术风波事件。自己未发表的论文竟被其他作者抢先发表,且未署他的名字。这一事件不仅让Kashif感到愤怒和无奈,更暴露了学术出版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目前,涉事期刊RSC Advances已启动调查,但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事件起因
Kashif是巴基斯坦阿卜杜勒·瓦利·汗大学马尔丹的一名化学家。事情起初,他收到了ResearchGate上关于一篇新发表论文的提醒,发现这篇论文的主题与自己的研究高度相关。当他查看这篇论文时,发现该论文与他之前提交但未发表的综述文章存在“大量重叠”。仔细检查后,他发现这确实是他的论文,却署上了其他作者的名字。
据了解,Kashif于2024年3月向新加坡Bon View出版社旗下的Archives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期刊投稿,但在第一轮审核后撤回了稿件,然后于4月将稿件提交给爱思唯尔旗下的Mater Today Commun期刊,但该杂志拒绝了这篇文章。
RSC Advances期刊的记录显示,这篇涉嫌抄袭的论文于2024年8月提交。论文的第一作者Sujit Kumar是印度的一位助理教授。
Kashif表示:“我未发表的作品被复制且未署名,这让我几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
涉事作者的回应
这篇题为“Bismuth-based nanoparticles and nanocomposit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的论文于2024年12月发表在期刊RSC Advances上。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Sujit Kumar表示,他在提交论文时“误传”了错误的文件,目前正在进行撤稿。
他解释道:“这是我的疏忽,我保证今后不会再犯此类错误。”
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争议。许多人质疑,提交论文需要经过多轮修改和校对,怎么可能“误传”他人的作品?这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学术不端行为。
期刊的回应
RSC Advances的主编Russell Cox证实,期刊的伦理团队正在调查这篇论文,并遵循COPE(出版伦理委员会)准则。
然而,尽管调查从事件曝光后便已启动,期刊的行动却显得迟缓。直到3月11日,在长达三个月的调查后,Sujit Kumar的“抄袭”论文才被撤稿,这一漫长的过程也让受害者对期刊的处理效率感到失望。
学术领域的影响
Kashif的论文被剽窃事件,揭示了学术出版体系的脆弱性,表示学术诚信体系的信任危机。
剽窃者通过审稿环节获取未发表论文(如作为审稿人),暴露了“双盲评审”制度的漏洞。学者对期刊保密性的信任可能崩塌,导致更多人选择预印本平台提前“占位”,甚至拒绝分享早期数据。此次事件不仅是一起个体维权案例,更是对全球学术治理体系的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