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近年来,学术界对科研成果的产出关注越来越多,期刊的学术诚信风险、期刊质量问题、期刊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2023年3月,科睿唯安官方一次性剔除了35本SCI期刊,对各位作者、期刊及出版社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于普通作者而言,就需要识别高风险期刊,以便投稿,避免踩雷。那么在选择期刊时,又如何识别“高风险”期刊呢?
期刊被踢出数据库的原因
1、期刊自引率过高
部分期刊为提升影响因子,过度自引(自引用率超过30%,通常会被视为“危险信号”)。当一本期刊连续多年自引率过高,或是形成特定的引用联盟,就容易受到WOS的关注并预警,甚至可能被剔除数据库。
2、发文量暴增,审核质量不稳定
一些OA期刊,由于发文量过大,且难以保证足够的审稿资源,最终导致质量下降。例如,部分OA期刊的年发文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这通常表明期刊存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倾向,审核质量自然也会降低。
3、影响因子(IF)波动过大
影响因子是SCI收录与否的重要指标,但若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过于剧烈,比如出现短期内急速上升或大幅下降的情况,则有可能引起关注。
4、出版伦理问题
若期刊涉及学术伦理问题,如被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警告,或是存在“强制引用”等不正当行为,也可能将其剔除。如有的期刊,要求作者引用特定文章,甚至构建内部引用,以此增加期刊影响力。
5、发行机构的问题
期刊的出版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可靠性。如果期刊所在的出版商旗下多次出现质量问题:审稿把关不严、发文流程不规范、过度商业化等,则容易整体上影响到该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学术声誉。
如何识别高风险期刊
预防重于补救。为避免踩雷,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识别高风险期刊:
预警信号筛查
1、自引率超过30%
某些期刊若自引率过高,往往伴随不正当引用操作。期刊自引率长期超过25%-30%,被视为试图操纵影响因子,从而面临被预警的风险。自引率过高的期刊在投稿时需要特别谨慎,一般不建议作者选择自引率过高的期刊,以避免进入“高危”范围。
2、发文量短期内暴增
如发现某期刊的发文量突然大幅度增加(如从每年数百篇增至数千篇),可能表明该期刊审稿流程缩水、同行评议形同虚设,建议在投稿前详细查证发文质量。
3、国人占比异常突出
当期刊中国作者占比超过70%,且结合高额APC和低学术声望,可能被认定为“掠夺性出版”,需结合期刊权威性综合判断。
4、密切关注影响因子的变化
影响因子短期剧烈波动是期刊可能存在风险的标志。可以通过JCR了解期刊的历史影响因子波动情况,谨慎选择波动频繁的期刊。
5、定期查阅预警期刊名单
部分科研机构和高校等会定期发布“预警期刊”名单,科研人员可关注自己所在机构的预警名单。同时,也可以参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及「On Hold」目录,了解近期的高风险期刊。
技术指标量化评估
1、CAR指数(学术诚信风险指数)
计算公式:CAR=(撤稿数+被曝光数+图片重复文章数)/当年发文量。
CAR<5%,则被视为低风险
CAR在5-10%,则被视为中风险
如果CAR>10%,则被视为高风险
各位作者投稿前可关注CAR指数,虽然CAR指数高风险不代表就一定会被踢除,但同等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指数更低的期刊,把风险降到最低。
2、撤稿率与伦理问题
频繁出现撤稿、图片重复或强制引用行为的期刊,通常存在出版伦理缺陷。撤稿率的上升反映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尤其是伪造数据、剽窃和违背研究伦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损害了科研人员的声誉。所以选择期刊时,也要关注此类问题。
论文写作不易,投稿一定要谨慎!期刊被存在风险,可能对科研人员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可能带来影响。科研人员应在投稿前认真甄别期刊质量,关注潜在风险,以保障自身科研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