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传统同行评议主流形式为单盲与双盲形式,因缺乏公开性、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而饱受争议,开放同行评议由此诞生。开放同行评议有诸多优势如增强专家的责任感,克服传统模式审稿时滞长、敷衍审稿等缺陷,受益面从--位作者扩大到更广泛的读者及其他学者层面等。但是国内学者对开放同行评议的定义较模糊,缺乏清晰的认知。
一、定义
提到开放同行评议,很多人脑海里第一闪现的就是公开审稿意见,其实这只是开放同行评议的一部分,要深刻理解开放同行评议,需从“开放”“同行”“评议”三方面入手。
1、开放
开放是相对于传统而言,即封闭,并不是将所有信息公开即为开放,开放是相对的。据此开放即为:①只要公开的信息是传统审议封闭的信息,即可视为开放特征。②“开放"是相对的,既可是全部公开透明,也可是局部公开透明。
2、同行
同行是不变的主体,是进行专家审稿的群体,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与审稿经验,能给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令人信服的审稿意见。“对一件给定的工作质量的可靠评估只能由能够取得至少水平与之相当的成果的人来做出”,担当学术成果评价的人至少是学术水平相当的“同行”。
3、评议
评议,表明活动内容是“评议或“评价”。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发展历程考察,评价的内容侧重对稿件内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评判。评议的对象是学术论文,论文是承载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载体,审稿专家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其学术价值上,这也是审稿活动的价值所在。
二、开放同行评议的形式
开放同行评议涉及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对象、公开时间,国内学者对开放同行评议接受度不高,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所以,在公开时应考虑专家意愿,采取部分公开的方式将审稿意见、修改过程进行公开。
1、公开内容( What),包括评议前的静态信息(身份信息及稿件) ,评议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即主体间沟通的动态信息,包括修改稿、修改说明、退修信及稿件退修往返多个时间点),评议后的结果信息(评审意见)。
2、公开对象( Who),包括作者、专家及社会公众;预印本平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凡是在预印本发布的文章,读者都可以随时查看稿件修改情况、审稿意见以及审稿专家信息,面向更大的群体。
3、公开时间( When),包括在稿件出版前公开,与出版同步公开,或出版后公开,这没有特定的时间限制,预印本平台在上传稿件时,要求作者将审稿意见、修改过程、评审报告等内容一同上传。
4、公开方式( How) ,如以增强出版形式公开,或是在网站专设栏目公开等。建议采取在线形式,将评审报告与稿件一并上传,更清晰的知道审稿专家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