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干货分享 查看文章

审稿意见能造假吗?

发布时间:2023-01-10 来源: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术不端行为只关乎投稿人,其实不然。学术不端行为指作者在论文写作或投稿过程中涉嫌篡改、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署名不当等行为,没有明确指明主体是作者,只要有以上行为即可认定为学术不端。所以,审稿人也可能涉及学术不端行为。

审稿意见能造假吗?.jpg


        一、审稿意见造假的形式

        审稿意见作为审稿人的智慧结晶,能帮助编辑判断文章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关乎期刊质量。从国际审稿中不难发现,高质量审稿意见比较稀缺,更有甚者假借审稿名义暗中推荐自己或团队文章,以增加文章的被引频次,并无实际意义。

        1、低端形式

        显而易见,低端形式能一眼识别出来,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文章,均以简短的文字捏造或制造一些非学术问题,同时刻意提及文章的文献相关内容不够丰富,建议作者引用推荐的相关文献。专职编辑甄别此类审稿意见比较容易,但在某些时刻,如为了提高审稿效率,仍将此类审稿意见流转给作者。

        2、高端形式

        看似内容翔实,具有参考性,实则推荐作者引用文献。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文章,均捏造或制造了冗长而“详实”的审稿意见,且隐蔽地通过仅列出文章DOI,或者仅列出期刊名称、年份和页码,或者仅列出文章标题等形式,推荐作者进行文献引用。

        二、审稿意见造假的动机

        审稿是一项高付出低回报的活动,期刊或编辑部在节假日、年末等时间节点表彰期刊优秀审稿人,对他们的独付出给予肯定,但也仅限于此。审稿人愿意参加审稿,主要原因在于对学术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愿意为学术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审稿意见的高低取决于审稿人的自我要求。

        审稿意见造假最大的原因在于通过推荐作者引用自己或团队的文章,增加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学术界通常将论文被引频次等作为评估学者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利用审稿专家的身份推荐文献引用,无疑是一种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