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投稿--编辑初审--拒稿/进入同行评审--匹配审稿专家--审稿专家返回审稿意见--编辑综合审稿意见并反馈给作者--作者收到审稿意见并进行修改--返回修改后的文章--二次评审--录用/退稿--缴纳版面费....出刊,这是投稿到录用的正常流程,但很多作者在同行评议前就被拒稿了,这是为什么呢?
1、文章质量不过关,增加审稿疲劳
审稿疲劳是全球同行评审专家的普遍现象,有研究表明,小部分审稿人完成了大多数稿件审理。审稿人希望在评审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学术研究动态、可借鉴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思路、富有创新的科学研究等等。若是让质量太差的稿件进入同行评议,会加重审稿人疲劳,挫伤审稿专家的积极性。
2、稿件方向不合适,编辑直接拒稿
学术期刊是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供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使用,一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排它性。排它性指期刊刊载本学科或与本学科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交叉学科领域文章,稿件不符合期刊收稿方向,编辑将直接拒稿。这种情况较为少见,科研工作者对本研究领域期刊收稿方向较为熟悉,但在投稿时也应多加注意。
3、论文格式不规范,增加编辑工作量
作者投稿前应按照期刊要求对论文格式进行调整,包括论文的字体、字号、参考文献等等。格式不规范编辑没有耐心看文章内容,一方面是待处理稿件繁多,另一方面编辑修改文章格式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徒增工作量。所以,建议在投稿时,下载期刊最新刊载的文章,对照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