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自今年3月科睿唯安发布被剔除SCI期刊名单以来,各出版社对自己的期刊都有相应的调整。因操控同行评议、伪造审稿意见或其它原因导致期刊质量严重降低,以至于不符合SCI收录要求而被剔除。引用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关注期刊影响力的可持续性,被引频次则是直接体现。
被引频次是衡量期刊和文章质量的关键指标,它也是影响因子和H指数等指标计算的起点。相较于影响因子,期刊自引率和自被引率的关注度明显少很多。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期刊质量与期刊的稳定性和知识继承性。
期刊自引率为某期刊包含的全部参考文献中来自本期刊的参考文献的占比,期刊自被引率为某期刊获得的总被引频次中来自本期刊的被引频次的占比。时间计算的窗口期不同,其结果差异也较大。
若是想投SCI的期刊,在经历今年3月被剔除期刊的风波后,很多作者害怕投递到在被剔除边缘的期刊上,毕竟科睿唯安宣布还有份近500本待观察的期刊名单。文章录用后不能被SCI对作者来说是非常不值得的,或许作者可以从期刊自引率中预估期刊被剔除的风险有多大。
一般来说,期刊自引率在10%左右比较合理,自引率不是越低就好。若是期刊自引率低则证明期刊质量不高,过高则表明期刊知识外流少,有操作期刊发表的嫌疑,需提高警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被剔除后引起了学术圈的广泛讨论,其自引率在2019-2020年高达17.8%,2020-2021年16.8%,2021-2022年自引率也在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