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科技期刊科普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之所以称之为学术活动,其原因在于科普能培养公众的学术意识,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但在国内,科技期刊科普与科研是独立的两部分,且不受到重视,这对科技发展是不利的。
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其中强调“科普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意见》明确了全社会各个实施主体在科普工作中的具体责任。这是从国家层面出版的政策,要求科技期刊承担起科普的责任。
在欧美发达国家,科普与科研密不可分,科普扩大了期刊的读者群体。很多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在栏目设置上均设有非学术类栏目,这类栏目往往发表的就是大量的科普文章,是期刊邀请学者用通俗的语言撰写科普文章。
《Nature 》《 Science》等高水平科技期刊主动担负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责任,充分挖掘科技期刊的潜力,探索多种途径将学术成果进行科普传播。《Nature》《 NEJM》《 The Lancet 》《 CA-A Cancerfor Clinicians》等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均设立了非Journal学术类的栏目,这些栏目不属于期刊发表的学术性内容,每个栏目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包括简评、观点、综述等,文章内容围绕学术论文、期刊的传播进行撰写。
比如上月葡萄牙学者Dritjon Gruda在Nature 的Career Column栏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取消“一稿多投”的论文,认为其不符合学术期刊的发表规律,影响了学术论文的时效性。此外,一些科学新闻网站为科技期刊新闻稿的宜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如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英国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等。
因此,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科普期刊传播路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已意识到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毕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所以,这就要求在新时代下,学术期刊应主动承担科普责任,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