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同行评议是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核心方法,是科研评价的根本。作为一项学术评价制度,同行评议扮演着科学“守门人”的角色 ,是期刊学术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但是,同行评议需要与所在社会的学术体系情境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
一、同行评议的形式
自同行评议被引入国内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实践,出现了两者主流的评审模式:传统同行评议与开发同行评议。目前学界以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为主,并逐渐完善,也受到学者们的一致好评,而随着国外的开发同行评议模式的实践,国内也开始了探索。
1、传统同行评议模式
同行评议是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主流的同行评议模式为单盲评议和双盲评议,传统的同行评议模式都强调匿名性和封闭性,所存在的透明度不足、评议结果可信度低、缺乏对评审过程的监督、缺乏公正性等缺陷,也被学术界持续关注。
2、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
开放的同行评议自1982年被提出,并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开放同行评议中的“开放”主要包含公开身份、公开评审报告、公开参与、公开互动、公开评审前的原稿、开放最终版本的评论、开放第三方平台等特征,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公开身份、公开评审报告和开放评论3个维度。
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能弥补传统同行评议模式的弊端,增加评审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并且能让作者清晰的知道审稿的流程与内容,从而帮助作者了解期刊对论文的标准。但同时,开放的同行评议也会增加专家拒稿的几率,因为从实践中看到,公开评审意见后带有批判性的学术意见变得更少,取而代之的是推荐发稿意见,增加期刊编辑判定论文质量的难度。
二、同行评议的目的
理想情况下,同行评议应满足3个层次的需求:一是基本需求(评议过程高质、高效并客观公正);二是核心需求(促进研究质量提升、创新成果产出和学科发展);三是关键需求(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最终促进知识传播)。
实际情况下,同行评议是向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以便在出版前改进稿件质量;二是择优发表,引领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通过作者反馈和公众评论来修正或完善学术观念。
三、了解同行评审对作者的意义
同行评审是专家审稿的核心,关乎着审稿周期、期刊论文质量,在不同模式下的同行评议,作者为使得论文录用成功,需采取不同的方式。
1、积极主动的沟通
传统的同行评议模式下作者无法了解到论文审稿、录用的过程,并且极度缺乏信息获取和沟通的方式,唯数不多的联系方式需通过电话、邮箱联系期刊编辑,了解论文审稿情况,以便获取有效信息。
2、及时反馈信息
开发的同行评议模式作者清晰的知道审稿专家身份及审稿意见,通过这些信息作者可自行判断是否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并及时重投,或撤稿转投其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