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集约化的出版平台是期刊出版发展的未来趋势,深刻改变了出版业的商业模式、内容呈现方式、出版流程、技术应用、传播方式,直接影响了科研全流程的开展,提升编辑在出版、编校等过程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学者的使用体验。
我国在此方面也有所建树,例如有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于2019年推出有色金属在线平台,实现了专业领域内期刊、书籍信息检索和知识库服务的有机整合;科学出版社也于2014年创办SciEngine平台,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逐步提升出版服务质量,不断推进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除此之外,中科院建立的ScienceDB开放数据库、Pubscholar免费学术期刊网站、Chinaxiv预印本平台都是不错的尝试。但纵观学术界,对期刊出版平台的了解度却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般而言,从事英文工作的编辑对行业的发展新动态接收的更快。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日常工作学习接触机会多。预印本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开放数据存储平台这些都是学者日常使用的科研工作,国际期刊开放科学运动深入开展,编辑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期刊在投稿时要求作者尽可能上传与论文有关的原始数据,并将其与论文一同发表,Figshare、Zendo等数据存储与下载的平台为期刊数据上传提供了标准。
二是使用无障碍。国际开放科学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其最新发展的动态、标准等都是以英文撰写,对于国内编辑而言,文化的差异与语言的区别是了解出版发展最新进展的鸿沟。三是环境使然。科学数据仓储平台、预印本、学术社交平台等新型出版传播平台在国外随手可得,国内本土化程度不足,可供使用的新型出版传播平台较少,且与国际脱轨较严重,学者无法第一时间感知、使用新型出版传播平台,极大挫伤了学者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