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个人感觉哈,像“CNS”这种级别的顶刊审稿人基本会认真查看每一篇审稿,原因很简单是一种荣耀。我都被“CNS”邀请担任审稿人了,那是不是说明我的能力得到顶刊的认可了?既然这样,通过这次审稿人也可以更好了解“CNS”对于稿件录用的标准,也能在编辑眼前混个脸熟,后面发文章也更好发。另外一个就是发“CNS”难,能担任“CNS”的审稿人也不简单。大多都学者都有担任审稿人的经历,但是担任“CNS”的审稿人不是谁都可以的。
期刊会采取措施过滤投稿人身份与其他会对审稿人产生主观影响的因素吗?首先,期刊目前采取较为广泛的审稿方式为“双盲审”,即作者和审稿人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其次,其他会对审稿人产生主观影响的因素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审稿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主观性的事情。审稿人对稿件质量的把握是基于自身的学术经验与能力,若是一篇具有创新性的文章,突破了以往的研究,保守的审稿人会采取拒稿处理,而开放的审稿人则会建议期刊录用。
主观影响的因素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于审稿标准的一致性,这对于审稿非常重要。审稿人承担了许多期刊的审稿任务,若期刊没有明确审稿标准,审稿人会以以往审稿经验把握文章,但这不一定符合期刊标准。因此,期刊应明确审稿的标准。比如在邀请审稿人时明确表明期刊对文章创新性的要求、文章表达的要求,这样能尽量减少审稿人主观因素对审稿的影响。
审稿人对绝大部分期刊都是稀缺资源,外审也是期刊投稿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但效果往往欠佳。比如有的编辑很努力认真邀请审稿人,但都拒绝审稿,编辑则只能继续邀请,直到有2个及以上的审稿人接受审稿为止。审稿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期刊都有自己的专家审稿资源库,每次需要专家审稿时,则是在专家审稿资源库中根据研究方向、审稿频次、科研能力等因素综合筛选合适的审稿人。若专家审稿资源库没有合适人选,编辑可让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或在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匹配审稿人。
最近正值年末,期刊编辑部会在年末总结期刊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并遴选优秀审稿人进行表彰,这是对审稿人智力劳动的嘉奖。《财务研究》近期就公布了23年度优秀审稿人名单,以表达对各位匿名审稿专家对刊物给予的关心和厚爱,刊物质量才得以稳步提升。为此,向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道一声感谢!本刊在2023年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匿名审稿专家的支持 ( 按审稿数量和审稿人姓名的汉语拼音排序),共有156名专家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