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同行评议是学者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您是想获得资助、在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还是在书籍或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同行评议无处不在且十分重要,但它也被称为“几乎无人教授”的学术技能。新晋学者往往必须通过艰苦而代价高昂的尝试和错误,而不是通过导师或正规培训来学习同行评议。
一项针对一年来同行评审的新研究旨在改进学术界对彼此工作的评估方式。以回答三个问题:同行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审稿人的反馈暗示了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审稿人和编辑在让作者了解哪些反馈是最重要的方面有多明确?
一、同行评审产生的背景
一些学者认为同行评审起源于古代,或在印刷术发明和科学期刊创办之后的1600年代。还有人认为现代同行评审起源于19世纪。无论始于何时,同行评议都是一种重要的把关机制,用于确定什么是知识以及谁适合创造知识。
随着同行评议的发展,规范如何进行同行评议的惯例也在不断演变。早期的做法是依靠评审者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既定的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确的评审标准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绝不是万能的。学术出版商提供培训指南和现场网络研讨会,但同行评审仍是大多数学者在工作中学习的内容。
在最好的情况下,同行评审有助于确保新知识的质量和适用性。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同行评审是一种低效的做法,它不公平地偏袒了某些人,却不利于其他人。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同行评审可能是一个令人困惑、沮丧和主观的过程:作者会感到被误解,审稿人会诅咒所有相同的错误,而编辑则会在一号审稿人建议按原样发表而二号审稿人建议拒绝时挠头。
二、同行评审面临的“危机”
首先,在过去二十年中,新期刊和博士数量的激增分别增加了寻求同行评审的编辑人数和试图发表论文的学者人数。
其次,有稳定工作的学者越来越少。随着兼职学者人数的增加,剩下的有“服务 ”工作量的学者必须少花钱多办事,或者拒绝审稿邀请,这影响了其他教师的职业生涯。
最后,同行评审很少能得到报酬。这一耗时耗力的过程有赖于学术界的慷慨和善意。尽管学术出版商的利润率高得出了名,但很少有期刊有资源向审稿人支付报酬,这种形式的学术劳动大多是实物捐赠。
对审稿人的犒劳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邀请审稿人担任期刊编委,提升审稿人的学术知名度;二是优先发表审稿人文章,或为审稿人提供APC减免,如担任MDPI期刊的审稿人可以减免几百APC,在审稿一定数量后,审稿人可免费在MDPI上发表一篇文章;三是颁发荣誉证书,期刊会在年终的时候对优质审稿人进行表彰,会在期刊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官方渠道展示优质审稿人名单,这是对审稿人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