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在作者和读者眼中,编辑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实际情况中也是如此,主要针对论文的格式、语法、语序等进行调整修改,使得符合期刊出版的标准。殊不知,编辑更重要的工作则是关注科研前沿,需要持续关注学术界,从而创新选题,提高期刊文章质量。
一、重编校的原因
文字处理工作是作为编辑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编辑的日常工作也是与文字打交道,但是也导致编辑科研能力的弱化。其原因既有来自政策、工作任务重的客观现实,又与编辑思想的主观固化有关系。
1、政策原因
编校是保证文章阅读起来通顺,没有语病、语序、表达错误等问题,故而编校质量在期刊评优、质量抽检等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导致编辑对编校工作格外重视。有文件明确规定:期刊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的,为不合格。
2、工作压力
我国是论文大国,每年有数百万的论文要发表,编辑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有数据表明,某些出版单位一个编辑的年发稿字数为 300万到600万,个别甚至达到千万量级。此外,期刊编辑人员严重缺失,编辑部大部分由2至3人组成,有的编辑部甚至只有1个人,整体力量薄弱。
3、编辑思维固化
“编校合一”是我国多数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部分编辑已适应这种工作方式,从而形成了“重编校、轻学术”的固定思维。很多编辑认为若果将编校工作抽离出来,将导致无事可做,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编辑的科研学术能力弱化。
二、轻科研的影响
在传统“重编校、轻科研”的工作方式下,编校虽然得到了保证,但也占去了编辑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影响期刊的质量,不利于期刊的长期发展。
1、编辑科研能力下降
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关系着编辑能否洞悉科学前沿,创新选题策划。但是,编辑的科研能力也并不是要求编辑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产出科学成果,应该发挥其连接作者、读者的纽带作用,发挥其追踪前沿进展、发布尖端成果、促进新成果产生的桥梁作用。
2、期刊质量下降
学术质量是期刊生存的根本,过于重视编校质量,忽略学术质量,导致编校质量与学术质量失衡。虽说很多核心期刊并不缺乏稿源,相应的编辑约稿、组稿能力就被弱化掉。从长远看,期刊满足于常规,不寻求突破,削弱了钱作为承载学术成果、了解科研前线的载体,导致优秀论文外流,更加不利于期刊的健康发展。
期刊编辑“重编校、轻学术”的工作模式,提醒作者投稿时应按照期刊要求对格式进行针对性的修改,避免在编辑初审这一环节被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