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Nature发文警告期刊劫持现象,指出其损害学术诚信,呼吁加强防范。劫持性期刊冒充合法期刊骗取版面费,影响研究人员声誉。建议研究人员投稿前甄别期刊真实性,使用工具评估期刊质量,共同防范劫持性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出版领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术交流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期刊劫持现象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对学术出版的诚信性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涯和学术声誉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近日,Jackson Ryan 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Index上发表了题为:Hijacked journals are still a threat — here’s what publishers can do about them(如何预防劫持性期刊) 的文章。
事件起因是一位作者联系利物浦大学出版社询问在其期刊《国际发展规划评论》(IDPR)上发表一篇文章需要多少钱,并附上了期刊官网链接。由于此刊并不收取版面费,所以这一邮件引起了编辑们的怀疑,打开链接时发现这并不是期刊官网,而是一个极其相似的冒牌网站。可以断定这位作者遇到了劫持性期刊。
Jackson Ryan 教授在文章中强调了三点:
● 强调了期刊劫持现象严重损害了学术出版的诚信,对出版商的声誉、学术记录的准确性以及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涯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 出版商需要加强网站的安全性,研究人员在投稿时应仔细甄别期刊的真实性;
● 文章呼吁,学术界和科技企业应加强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和应对措施。
何为“劫持性期刊”
期刊劫持(Hijacked journals)是一种网络犯罪行为,恶意第三方通过创建假冒的学术期刊网站,冒充合法的学术出版物,以此欺骗研究人员支付高昂的文章处理费用,同时发布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
据Nature Index联系到的科学家说,上文伪造的IDPR期刊每篇收费在200美元到2000美元之间。但是劫持性期刊发表的论文既未经过同行评审,也不被视为合法出版物。
劫持性期刊的危害
对出版商而言
劫持期刊发布的论文未经同行评审,不被视为合法出版物,这严重损害了出版商的声誉,吸收小众期刊本已有限的资源,污染科学记录;
对研究者而言
劫持性期刊不但要窃取高额的文章处理费,还会对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对期刊的编辑团队而言
虚假网站会影响正规期刊收到的投稿数量以及质量,增加了编辑团队的工作负担,影响期刊正常运作。
防范措施的提出
研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包括建立安全的网站、注册多个域名以防止劫持、使用如Think Check Submit等工具来评估期刊质量,以及在被劫持后进行透明沟通以提高意识。
如何应对劫持性期刊
首先,注意网页上的广告标志,学术期刊官网通常不会在搜索引擎上付费做广告,最好在多个搜索引擎中查证;
其次,观察网站域名,正规期刊官网的域名具有唯一性,如下图:
最后,随机看几篇官网的文章。劫持性期刊往往缺少往期文章,还有文章的发表年份对不上、文章排版混乱、错别字很多等特点。
目前有很多单位提供劫持性期刊的列表以供参考,此外,通过科睿唯安官网任意查询一本期刊,即可获取期刊的相关信息及官网,这也是目前寻找期刊官网最直接,准确度最高的方法。
Nature发布的本篇文章,分析了期刊劫持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学术界的影响,也提醒科研人员需要提高警惕,避免将研究成果提交到非法期刊,同时,研究机构、技术公司和学术界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工具和方法来识别和防范期刊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