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撤稿是学术界自我纠错机制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大规模撤稿事件的出现而频繁见诸报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实际上,论文撤稿可以由作者主动提出,也可以是其他人(如审稿人、编辑部成员、读者、学术侦探等)发现论文中的问题后提出。
论文撤回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道德或者行政原因,包括文章所有权问题、重复出版、发布错误、不交版面费等。著名的撤稿数据库 RetractionWatch 把撤稿分为如下原因:
最受关注的一类撤稿往往是由于学术不端,比如近期撤稿的一系列重要文章,绝大多数是由于结果无法重复、无法提供原始图片和数据、伦理失察、涉嫌抄袭等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五大撤稿原因分别是:抄袭、操控审稿、重复发表、文章有误、未经同意,占据了中国研究者撤稿近八成比例。
详细可靠的撤稿声明是研究撤稿论文、梳理撤稿事件的重要材料,在纠正错误文献、净化学术环境和维护科研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撤稿声明的重要性
撤稿可能是由学术不端、科学失真或行政错误导致的。一般来说,撤稿代表了最初为确保已发表文章的高质量而建立的控制机制的某些方面的失败——要么作者没有遵守这些规则,要么编辑或出版商没有确保这些规则得到严格遵守。撤稿也反映了同行评审过程的失败。撤稿声明是出版商向其他学者和公众传递该论文不可靠的信息源,也是提醒人们不要引用被撤稿的论文或需要谨慎地依赖其结论的系统。
撤稿声明中的原因不可靠
当前,国内外围绕撤稿声明已经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且多项研究质疑了撤稿声明中撤稿原因的真实可靠性。
近日,有文章发布一批案例,共涉及论文320篇,最终纳入对照分析的论文数量为223篇作为样本,对比分析了案例撤稿声明中的撤稿原因和论文所在全文数据库发布的撤稿声明全文中的撤稿原因,结果表明,仅有约22.42%的撤稿声明对比结果完全一致,约60.54%对比结果完全不一致。
文章将对比结果分为完全一致、往前不一致、部分一致3种类型,详细结果如下:
完全一致
通报原文与撤稿声明原文描述完全相同,或表达方式不同但表述含义相同,例如前者表述为 “篡改数据”,后者表述为“伪造数据”。
有50篇撤稿声明的对比结果为完全一致,约占22.42%,对比结果如下:
完全不一致
通报原文与撤稿声明原文描述完全不相同,例如前者表述为“篡改数据”,后者表述为“实验方法缺陷”。
有135篇撤稿声明的对比结果为完全不一致,约占60.54%。对比结果如下:
结果“完全不一致”的撤稿声明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 声明中明确表示了存在学术不端,但类型有所出入;
● 通报中明显注明原文存在科研不端行为,但撤稿声明中表示为科研不当行为;
● 撤稿声明将通报中明确提到的科研不端行为表述为诚实性错误行为,如将通报中“经查系存在篡改图片篡改数据以及论文代写的学术不端行为”表述为“数据不准确被撤稿”。这类情况较为严重,也最为恶劣。
部分一致
通报原文与撤稿声明原文描述部分相同,如前者表述为“存在篡改、剽窃”等多种行为,而后者只提及其中一种行为;或前者陈述一种行为,而后者陈述多种行为。
有38篇撤稿声明的对比结果为部分一致,约占17.04%。对比结果如下:
结果“部分一致”的撤稿声明主要体现为两种类型:
● 通报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明显多于撤稿声明中的行为
● 通报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明显少于撤稿声明中的行为
综合来看,在“部分一致”的结果中,虽然撤稿声明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数量与通报原文中有所出入,但整体上均对撤稿论文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未出现科研不当甚至诚实性错误的表述。
撤稿声明本应发挥纠正错误文献、维护科研诚信的作用,但是模糊不清的措辞不仅阻碍了对撤稿声明和撤稿事件的研究,还有可能误导公众对撤稿事件性质的理解,无意中成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帮凶”。从长远来看,撤稿声明研究应当成为期刊出版和科研诚信领域关注的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