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理论上,年底或者来年1月份就可以发布期刊IF了,为什么总是等到6,7月份呢?关于期刊影响因子且看下文,学点小编一一分析。
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用于衡量期刊的影响力。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影响因子计算方式
影响因子是通过计算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报告年份中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得出的结果。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以今年公布的2024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
IF(2024年) = A / B
A = 该期刊2022-2023年所有文章在2024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2022-2023年所有文章数(仅Article和Review Article)。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冷门、热门学科领域的期刊因投稿、发表数不同,影响因子差异也很大。
为何影响因子年中发布
尽管前两年发布的文章数是已经确定的,但因为期刊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如月刊、季刊),有的期刊可能当年中,就发布了一整年的文章,而有的些期刊可能在年底才会发布。
文章发表后,WoS数据库也需要时间进行收录。
所以需要等到所有期刊上的文章都被发布,并且引用数据都被收集后,引用数才更加准确,此时才能计算当年的期刊影响因子,确保期刊之间进行公平的比较。
影响因子分类
影响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指标:复合影响因子(CIF)和综合影响因子(JIF)。
复合影响因子
复合影响因子以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它表示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CIF=被引用次数(过去两年,包括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 出版总篇数(过去两年)
CIF值越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
综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主要基于科技类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计算。它同样表示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但计算范围仅限于期刊本身。
JIF = 被引用次数(过去两年,仅限于期刊) / 出版总篇数(过去两年)
JIF值越高,期刊的学术地位也相应较高。
与CIF相比,JIF更侧重于评价期刊本身在短期内的学术影响力。
应用场景
复合影响因子 :适用于全面评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引用程度,特别是广泛影响力的期刊。
综合影响因子 :适用于评价期刊本身在短期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适用于主要依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学科领域。
为何影响因子要进行修正
影响因子在11月修正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补录与修正
由于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时间,每年6月底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可能由于数据不全或误差,部分期刊可能未能及时获得完整的影响因子数据。
科睿唯安会在10~11月份对影响因子进行修正,主要包括补录(即补充那些之前未能及时获得数据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修正(即根据更完整的数据对之前发布的影响因子进行调整)。
提高准确性
通过修正,可以确保影响因子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其更能反映期刊的真实影响力;
修正后的影响因子通常被视为更准确和可靠的版本,用于期刊评估、学术排名和职称评定等场合;
综上所述,影响因子年中发布后又在11月更新,主要是出于数据补录与修正的需要,以提高影响因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影响因子也受到论文质量、学科领域和时间跨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更多学术资讯,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