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影响因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和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之一。
也许大家在查询文献,寻找期刊投稿时,都需要了解,甚至用到。那影响因子究竟是什么?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影响因子的概念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期刊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越大,这可能意味着期刊发表的文章质量较高,因为高质量的文章更可能被其他学者引用。
二、影响因子计算方式
影响因子反映的是一个期刊在特定年份内被引用的频率。
具体来说,某一年度某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该期刊在该年度内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注:分母中所统计的“文献总数”仅涉及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类文献。
三、影响因子的意义
期刊评价:影响因子广泛用于评价期刊的学术地位,也常被用作科研人员评价其研究成果和科研机构的参考依据。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通常被认为在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科研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常通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来评估。这在职称评定、科研基金申请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书馆采购:图书馆在选择订阅期刊时,常参考影响因子以决定哪些期刊值得投资。
四、影响因子局限性
尽管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影响因子评估期刊存在的局限性:IF主要基于期刊的引用数据,而非研究论文本身的质量。这会导致将期刊影响力与研究论文的质量混淆,无法全面评估研究成果的贡献和创新性。
因子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其他期刊,因为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引用习惯和影响力有所不同。
此外,高影响因子也可能受到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出版频率、编辑政策等。因此,在使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和因素。
五、如何查询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最初由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引入,现主要通过《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发布。
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中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指的就是JCR影响因子。
JCR影响因子是依托SCIE和SSCI数据库为统计源计算得出的结果,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且只有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达3年的期刊才会有JCR影响因子。
JCR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目前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023年 Impact Factor。查询方法如下:
WOS数据库查询
官网查询,准确可靠,但需要数据库权限,当然,如果是研究人员有相关权限,也可以考虑选择这种方法查询,毕竟这种方法查询的数据可靠性较强。
首先进入web of sciencea官方数据库,点击右上角:Products,选择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选项,输入账号登录即可。
输入期刊名称进行查询,在检索结果里面选择对应的期刊,查看相应年份的JCR报告,即可查看期刊的排名,影响因子等数据。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
访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网页版,进入“检索”页面通过刊名或ISSN号查询期刊,在查询到的期刊详情页可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
六、谨慎使用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直观易懂且广为人知,最常也最容易被孤立片面地误用。实际上,影响因子诞生之初主要是为了遴选期刊;随着其应用的扩展,才逐渐被用于科研评估之中。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影响因子的局限性,谨慎对待。
不同学术领域的引用行为各不相同,有些领域需要更长时间来达到引用活动的峰值。可以适度使用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对指标,如五年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百分位、影响因子分区等;
影响因子是期刊层面的评价指标,不适用于作为决定性指标对单篇文献和单个科研人员的成果质量和创新性进行评价;
即使是评估期刊,还需考虑影响引用率的诸多现象(如:每篇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建议将期刊影响因子与同行评议一起使用。
综上所述,影响因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学术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并在使用时保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在评价期刊和学者研究成果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学术水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