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2025年3月,爱思唯尔(Elsevier) 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
自榜单公布以来,有很多作者找小编分析,如何才能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及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相关内容,那么本期小编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国高被引学者”。
什么是中国高被引学者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是由国际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发布的科研影响力评价体系,主要用于系统性呈现中国学者在学科领域的科研贡献与创新价值。该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学者档案数据,通过论文被引频次、H指数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2019年及之前的榜单人数规模约2000余人,2022年榜单人数5216位,到2024年榜单已经上升至6388名,可见国内的学者学术影响力在不断的发展。
高被引学者规则详解
FWCI,即领域权重引用影响力指数(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是显示一篇文献与类似文献相比之下的引用频率,考虑的因素为出版年份、文献类型、与出处相关的学科。
也就是说,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高被引科研成果是成为“中国高被引学者”的必要条件。
关于中国高被引常见问题
针对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大家有很多疑问,爱思唯尔官方给出的最新解答,学点小编整理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给大家分享。
Q1:中国高被引学者统计时,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都计算吗?还是只计算第一或者最后的通讯作者?
A1:在进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统计时,会根据出版社提供给Scopus数据库的原始数据为准,如果出版社提供的数据上标注多个通讯/第一作者,那么都会进行计算。
Q2:工作单位有变化,姓名的英文写法也有变化,是否会对统计有影响?如果有海外工作经历,评选时只计算在中国单位所发的文章吗?我需要去维护我的Scopus学者档案吗?
A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以Scopus学者档案作为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统计来源。该学者档案由算法自动生成,综合考虑了学者的工作单位、姓名变体、邮箱、合作者等多个因素,同时学者在海外工作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也被纳入统计范围内。
学者也可以利用Scopus学者档案反馈向导维护自己的Scopus个人信息页,比如学者ID合并,补充遗漏文献等,可以有效提升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Q3:高被引学者榜单上的所属机构是怎么确定的?用学者目前的现工作单位还是用该学者所发表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单位?
A3:一般统计时以学者在Scopus最新发文所署名机构名称为准。如果学者在榜单发布后,发现与现职工作单位不符,需要填写信息收集表反馈。
Q4:高被引计算方式,文献年限范围是否有限制?
A4:2024年榜单的文献年限范围为1996年-2024年。高被引学者数据截取时间一般在10月底,数据统计在11月至来年2月之间进行。
Q5:学者工作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最终学者的学科分类是怎样确定的?
A5:由爱思唯尔根据MOE学科分类体系(按文章分类),统计Scopus数据库中每个MOE学科的中国大陆学者分布情况。基于每个MOE学科的中国大陆学者分布情况,由软科提供每个学科的初始名额分配。
Q6:在Elsevier计算的高被引学者规则中,有一条是 “中国学者(一作通作文献)的学者FWCI高于1”。如何查询是否满足条件呢?
A6: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以Scopus数据库作为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统计来源。可以通过Scopus数据库在文献信息指标页面里(Scopus中为每篇文献提供了一个含详细的指标及被引用情况的详细页面)查看该篇文献的FWCI值。高被引学者的FWCI,是通过计算学者所有一作通作文献的FWCI均值得出
如何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
除此之外,小编还有以下三点建议,可以助力您成为“中国高被引学者”
维护Scopus学者档案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Scopus学者档案作为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统计来源,在Scopus学者档案中确认您的姓名、文章、归属机构三项内容,有助于让统计数据更准确、更全面。
指标识别和量化绩效
使用Scival科研管理工具,查看您全部科研文献及表现,快速追踪全球大同行、小同行,并迅速定位您在同行中的竞争力,以下以某高被引学者为例进行说明。
在全球提升学术影响力
优秀的科研成果需要进行学术推广,让成果易于发现,进而被关注,树立自己的学术声誉。
建立个人学术档案和自己的ORCIDORCID是目前最广泛地被使用的“学术身份证”,其ID可以与诸多其他平台相关联,如Scopus学者档案、与Web of Science作者记录相关联的Publons账户、谷歌学术档案等。
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研究成果,如国际主流的社交媒体和ResearchGate等科研社交网络,发布研究动态和出版作品,并与所关注领域的其他学者交流互动,获取同行评价。
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分享研究进展和成果。
引用次数反应出来一篇论文的重要性,也侧面衬托出研究人员的成就和影响力。论文被引用次数高成为高被引论文对研究人员的帮助也是很大的,也能够决定作者能够获得研究经费高低,所以成为高被引学者需要科研成果的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