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2025年5月,Nature发表一篇题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的文章。
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努力重新定义如何衡量科学成就,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核心是一个矛盾:
一方面,科研机构大力鼓励研究者遵循国际科学规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展现中国科研实力;
另一方面,绩效评估标准却更多倾向于本土优先事项,诸如契合国家特定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这一矛盾让众多科学家,特别是处于职业早期的青年学者陷入迷茫,难以平衡两种导向,规划科研方向。
这引发了不小的学术评价体系争议。
文章中指出2025年3月中科院更新了期刊分区表,该系统是对影响因子和 Clarivate 期刊引证报告等其他标准的补充。期刊可能会向上或向下移动层级。然而,在2025年,一些国内期刊的排名超过了著名的国际期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调整引发学术评价体系争议,主要聚焦以下三方面影响:
"升内降外"期刊评价标准引质疑
中科院最新分区中,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 等本土期刊被提升至一区,然后13种国际知名期刊被降级,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美国化学会的顶级期刊:Nano Letters。
这种"升内降外"的调整模式,使得中国主办的一区期刊数量从19种增至40种,但部分学者质疑其与国际主流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迫于评估体系国内学者被动迎合
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被降级的期刊中,中国学者论文量下降14.8%,反映科研人员对评价体系的适应性调整。这种趋势在普通院校尤为明显,有研究者将向某些国内期刊投稿称为"学术上贡"。某985高校青年教师透露:"评职称时,发1篇中科院一区抵3篇国际顶刊,选择不言而喻。"
国际学术合作面临潜在挑战
2023年Nature子刊研究显示,中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中89%最终选择留在海外。清华大学某特聘教授指出:"过度强调本土期刊评级,可能弱化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同步性。"这种趋势可能形成双向阻力:既影响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对话,也降低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原创研究的意愿。
中科院分区和JCR区别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JCR和中科院分区的本质是不同的。
JCR是由科睿唯安推出的一种全球公认的期刊影响力指标,它主要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核心,针对全球学术期刊进行排名。
中科院分区表则是根据我国学术领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各学科的特殊性,对我国本土学术期刊进行划分的系统。
简单来说,JCR侧重于全球影响力的评价,而中科院分区则侧重于国内学术环境下的影响力和地位。
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本质上来说都是基于SCI的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划分的,但二者在分区方法和标准上有所不同。
中科院分区
中科院分区将JCR中所有SCI和SSCI期刊分为21个大类学科,然后。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超越指数的高低,依次根据影响因子划分为四个区。
中科院分区:采用“金字塔结构”,1区只有前5%的顶级期刊,2区为6%-20%,3区为21%-50%,4区为剩余的50%。这种分布更强调顶级期刊的稀缺性。
JCR分区
JCR分区则是将所有SCI和SSCI期刊分为大约228个小学科,针对每个小学科,基于当年的影响因子进行排名,按照排名顺序将期刊分为4个等级。
JCR分区:采用“平均主义”,将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平均分为4个区(Q1-Q4),每区占25%。
全世界都用JCR分区,中科院分区意义何在
一种观点认为,中科院分区意在突破单一影响因子评价局限:仅以影响因子评判,冷门学科期刊易被低估,其非均衡分区模式可减少学科间不合理比较。
另有学者指出,该分区的核心意义在于助力本土期刊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扩大中国ESCI期刊入选范围,推动国内期刊提升国际知名度,助力我国掌握科研评价话语权。
但需明确,任何评价体系都存在固有短板。
科研成果的深层价值难以被期刊分区完全量化,许多重大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恰恰源于科研人员跳出指标框架的自由探索。
投稿时该如何选择分区
各位作者在投稿时,如何选择分区表?国内更看重JCR还是中科院分区呢?
尽管两种分区方式都比较权威,但就国内学术环境而言,中科院分区被更多的机构采纳。国内大部分学校在评价老师/学生的科研成果时,大部分采取的是中科院分区,少部分采取的是JCR分区。如单位文件中,明确要求要以中科院分区为准,那么选择JCR分区肯定是不被认可的。
所以选择中科院分区还是JCR分区,关键是看单位评审依据的是以哪个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