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干货分享 查看文章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22-11-23 来源: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提出了7类学术不端行为,即一稿多投、篡改、伪造、抄袭等行为,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很容易识别,可将其称为显性学术不端行为。然而,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却难以发现。

图怪兽_d62c62c18010d60586826fc8c75d0c2e_97320.jpg


        一、什么是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指通过署名不当、语义修改等技术手段成功逃避学术不端系统的检测,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加大了识别难度。 主要包括伪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图表或公式、语义修改、跨语种抄袭、署名不当、基金项目标注不实/不当以及第三方中介机构代写代投。

        二、初审阶段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初审是论文能否进入外审的关键,在期刊投递的过程中初审会淘汰一大部分的文章。被拒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文章质量不过关、不符合出版要求,以及最容易忽视的一类涉嫌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

        1、署名不当

        论文作者是要做论文负责。作者排序应按照对文章的贡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应对文章负主要责任。在初审中,通过中介机构代投的论文会出现作者数量过多,或提供虚假研究经历,不符合常理。 

        2、作者信息不实

        无论是在线投稿还是邮箱投稿,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信息,包括姓名、邮箱、单位、职称、研究方向等,是为了保障作者信息的真实性。但在初审阶段,投稿系统中存在同名同单位,但联系方式、邮箱却不相同,这就提醒编辑文章有代写代投的可能。

        3、基金标注不当

        申请基金需要经过严格的评选与竞争,所以能成功申请项目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具有一定的学术、科研价值,产出的论文往往也比较高质量。所以,期刊自然比较青睐带基金的文章。但同时有些作者为求快速发表,强行与基金挂钩,或冒用基金,更有甚者伪造基金。这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遇此类文章编辑应直接予以退稿。

推荐资讯
期刊投稿有“玄机”——初次投稿如何做?

相信初次投稿作者大多有类似经历:用心撰写论文却被多家期刊拒绝。有丰富投稿经验的作者会发现,文...

期刊投稿想提高命中率,这些点千万要抓准!

写作、研究、投稿是学术研究人员的日常,期刊发表是学术研究成果展现,也是职称评审的必经之路。但其实写稿...

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人员每人将拥有唯一BRID

2023年6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推广和发布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标识(B...

想投稿硕士论文?这些期刊不容错过!

硕士研究生可以发表论文吗?当然可以。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很可怕的就是写论文,发表论文。但硕士阶段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