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干货分享 查看文章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22-11-23 来源: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提出了7类学术不端行为,即一稿多投、篡改、伪造、抄袭等行为,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很容易识别,可将其称为显性学术不端行为。然而,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却难以发现。

图怪兽_d62c62c18010d60586826fc8c75d0c2e_97320.jpg


        一、什么是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指通过署名不当、语义修改等技术手段成功逃避学术不端系统的检测,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加大了识别难度。 主要包括伪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图表或公式、语义修改、跨语种抄袭、署名不当、基金项目标注不实/不当以及第三方中介机构代写代投。

        二、初审阶段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初审是论文能否进入外审的关键,在期刊投递的过程中初审会淘汰一大部分的文章。被拒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文章质量不过关、不符合出版要求,以及最容易忽视的一类涉嫌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

        1、署名不当

        论文作者是要做论文负责。作者排序应按照对文章的贡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应对文章负主要责任。在初审中,通过中介机构代投的论文会出现作者数量过多,或提供虚假研究经历,不符合常理。 

        2、作者信息不实

        无论是在线投稿还是邮箱投稿,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信息,包括姓名、邮箱、单位、职称、研究方向等,是为了保障作者信息的真实性。但在初审阶段,投稿系统中存在同名同单位,但联系方式、邮箱却不相同,这就提醒编辑文章有代写代投的可能。

        3、基金标注不当

        申请基金需要经过严格的评选与竞争,所以能成功申请项目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具有一定的学术、科研价值,产出的论文往往也比较高质量。所以,期刊自然比较青睐带基金的文章。但同时有些作者为求快速发表,强行与基金挂钩,或冒用基金,更有甚者伪造基金。这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遇此类文章编辑应直接予以退稿。

推荐资讯
3000元免费送!学点平台多重优惠等你来拿!

平台试运营至今,已有一周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得到了广大学术工作者的喜爱,也收获了一些很有参考性的意见...

最高影响因子72.807,化学综合类期刊全汇总

据统计,目前化学综合类SCIE期刊共有179本,具体情况如下:(数据来源:材料策)

期刊投稿有“玄机”——初次投稿如何做?

相信初次投稿作者大多有类似经历:用心撰写论文却被多家期刊拒绝。有丰富投稿经验的作者会发现,文...

核心期刊发表录用率该如何去提升?

很多作者都疑惑,该如何提高核心期刊论文的录用率?其实想发表一篇论文并不容易,尤其是核心期刊的发表,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