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我国期刊一般采用“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编辑初审主要审查文章形式,包括是否符合期刊收稿范围、是否涉嫌学术不端等,专家外审则从创新性、科学意义角度把握文章的学术价值。但很多作者、外审专家对审稿质量不尽人意,更有甚者审稿意见完全相反。
一、外在原因
1、审稿标准不统一
评审论文内容和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一项调查表明,69.6%的审稿专家有时感觉难以把握学术尺度。首先,审稿所依据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如学术标准就有创新性标准、科学性
标准等。实际工作中,编辑部从未明确规定各指标的优先顺序或权重,审稿人从不同角度或立场审视论文,其结果自然难以统一。其次,审稿标准随着学科深人发展而变化。如研究对象发展初期,论文以理论探讨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理论基本成熟,此时对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更容易得到审稿人的青睐。一些审稿专家同时为若干不同层次和学术水平的期刊审稿,不能准确把握不同期刊的评审尺度。
2、编辑业务能力匮乏
期刊审稿人是一个庞大的专家库,编辑在初审后依据稿件专业领域匹配审稿专家,保障同行评议的专业性。编辑由于远离科研一线对行业研究动态缺乏了解,难以从学术角度评判稿件,无法精准匹配小同行专家,导致审稿专家无法识别稿件的创新性。
二、内在原因
1、审稿专家事务繁忙
审稿专家同时兼任许多职务,日常忙于科研、教学任务,或因工作需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论坛,无空闲时间参与审稿工作,为完成审稿任务,以“文章缺乏创新性”一以带之,并无参考价值。或委托他人审稿,而这些代审稿人往往不熟悉期刊情况、学术水平和审稿经验不足,对稿件质量把握不准。
2、存在利益冲突
碰到写作方面存在问题、学术观点未能很好呈现出来的稿件,审稿人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可能会随便下个“质量不高”的判断。如果审稿人与作者研究方向相同,存在利益冲突,审稿意见常常具有“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