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同行评议是期刊保证文章质量的关键,被视为期刊质量的守护神。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疲劳”正在加剧STM(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收到一份评议报告所需要邀请的审稿人数量从1.9 增加到了 2.4,实际邀请专家高于数据显示。比较式审稿则将多篇稿件送往同一专家,以期建设审稿疲劳,保障期刊出版时效。
一、定义
传统送审方式是将同篇待审文章送往多名审稿专家,以期获得2份一致的审稿意见。比较式审稿则是将同批次的多份文章送往同一审稿专家手中,让评审专家选择出最优、次优文章,剩余文章不给出审稿意见。
比较式审稿是小范围内邀请专家提前进行论证,通过比较同批次稿件,根据是否符合该期刊的基本定位,可以精准优化出与期刊匹配的稿件,送审稿件的数量按每人拟送审论文的篇数计算。
二、审稿现状
Publons 的调查显示,32.9% 的审稿由美国研究人员完成,他们发表论文的数量仅占 1/4。而中国研究人员审稿量占比 8.8%,发表论文数量却占了 23.8% 。
通常,一篇科技论文需要花费作者 90 ~ 100 h 来准备。对读者来说,从 1977-1990 年期间,阅读一篇期刊论文的平均时长保持在45 ~ 50 min,然后降至30多min。
论文发表前,由 2~3 个审稿人平均需要花费 3~6 h 来进行同行评议。目前每篇文章评审所花时间的中位数是 5 h(平均为9 h)。典型的评审者每次评审花费5 h,每年评审大约8 篇文章。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审稿工作是由少部分富有成效的审稿专家完成,审稿疲劳是普遍现象。
比较式审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审稿疲劳现象,缩短审稿周期,让作者更快了解稿件的审理情况。但目前期刊普遍采用传统的送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