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审稿周期是一个系统的、相互联动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对时间控制效果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上个月稿件出于返修状态,这个月稿件仍然没有进展;或是稿件已进入外审环节,但审稿人却不断增加,审稿周期被延长。这些情况屡见不鲜,作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一、扩充邀约专家数量
指扩大首次送审专家的数量,使其人数大于需要收回意见的份数。期刊外审环节需要收回两份审稿意见,编辑邀请专家的数量在3~9个不等,但并不是邀请专家数量阅读,审稿周期就越短。实践证明,邀请3位审稿专家所用时间周期最短。
二、提前设置增审
增审指在首次邀约专家后,无法收回预期的审稿意见。增审一般是在专家延期审理、拒绝审理或审稿时限到达,无法与专家联系的情况下。增审需关注两个时间节点:审稿要求发生几天后,与审稿周期有关,一般为5天或7天;审稿期限超过一半,需主动联系专家,作者也可以咨询编辑,催促进行审理。
三、压缩增审周期
增审意味着审稿周期的延长,增审周期一般与正常审核周期一致。编辑或作者出于出版时效的考虑,希望压缩增审周期,可考虑压缩到 15天;若稿件较复杂,可考虑放宽至21天,该时长为绝大多数专家可以接受的审稿时限。
不难看出,外审是由作者、编辑、审稿人三者组成的共同体,审稿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动权也在他们手中,无故审稿或拖延审稿将延长审稿周期;编辑作为联接的桥梁,一方面为文章质量负责,一方面要实时与专家沟通,知悉审稿进度,发现专家无法完成审稿任务时,应提前联系其它专家,以保证审稿时限;作者在三者中处于最弱势一方,只能被动获取信息,在发现外审一周或审稿周期过半后稿件任无反馈,可电话咨询编辑审稿情况,并进行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