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2022年10月,生物学一区Top期刊 eLife 推出“不再拒稿”的新政策,宣布从2023年1月31日起将对所有提交同行评议的论文进行发表。他们就不再是一本“期刊”了,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预印本同行评审和展示平台。
这意味着投向 eLife 的稿件再也不用等待“接收”或“拒稿”的宣判,而是收获一份同行评审报告。草稿是否继续修改、修改到何种程度结束,以及是否要在其他期刊发表,通通都由作者自己说了算。eLife 做的仅仅是提供同行评审服务,并在其平台对稿件和评审报告进行公开展示。
审稿人的报告,连同编辑对工作意义和严谨性的简短评估,将随论文一起发表。作者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修改他们的论文。
早在2021年,eLife 决定只发表已经是预印本的论文,这意味论文的时效性得到最大的保障。然而,此类引起了包括eLife 审稿人、科学编辑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担忧。认为此举将削弱期刊影响力,并且文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他们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取消审稿后拒稿将让编辑承担更大压力--即编辑是将论文送交评审的分拣点。编辑可能变得更加保守,将不愿意送审哪些不太知名作者的收稿;二是此举将削弱学术编辑努力打造的品牌声誉,eLife主编Eisen则表示“反对 eLife 模型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们不想改变当前这个由他们塑造且使他们受益的系统。”
最后则是科学编辑、审稿人等人员任务此举将削弱期刊学术影响力,文章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期刊应借助同行评议功能来指引论文的过滤和拒绝。Eisen 说,“分诊阶段不应该被看作是这种过滤器。”“人们习惯于期刊告诉你一项研究的质量、受众或重要性。这正是我们试图改变的。”他认为,eLife附加在文章上的简短编辑摘要是读者的高质量指南。他们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础性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用的),并评估其支撑性力度(例外的、引人注目的、有说服力的、可靠的、不完整的、不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