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自2020年底发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以来,分区表团队一直践行着“为建设中国科研发展的良好生态贡献力量”.与科研管理部门和科学家反复沟通,重视期刊在科研成果的发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着与国际出版商的交流与沟通,共享学术不端的数据,协助其处理相关问题。当然,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
2023版的中科院《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共有28本被纳入预警期刊!然而,一些知名水刊却没有被列入其中,比如Sustainability。所谓水刊就是对文章质量要求不高,基本是给钱就发,每年发文量也非常多。这些水刊被学生们封为毕业神刊。毕竟审稿速度快,对文章质量要求较低,但又符合毕业要求。
因此网友对中科院《国际期刊预警名单》颇有微词,很大原因在于没有公布每一本期刊的风险因素。况且从今年3月被剔除的SCI名单中,类似journal of oncology这种,中科院预警过了吗?正确预警了几本?这些因素导致中科院预警名单的公信力正在丧失。
但在6月,Science 报道了德国神经心理学家 Bernhard Sabe l的《Fake Publications in Biomedical Science: Red-flagging Method Indicates Mass Production》肯定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团队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其实国内也有其它类似的预警名单,比如华东政法大学发布的期刊负面名单,预警名单是否具有参考性,具体看单位的认可程度。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预警名单可作为选择期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