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学术圈造假这件事是真没有底线的,每年都会有多数学者因涉嫌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销稿件。但涉事的学者已从发表的文中获益,事后追究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个月初时,学点平台发表了一篇关于分子病毒学领域知名学者何俊杰近日被爆出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新闻。何教授在HIV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Nature、Science、Nature Medicine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些文章为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然而因故意编造,伪造和抄袭他人数据和文章等学术不端行为,并在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交的四项基金申请中,一项研究涉嫌数据伪造。在2000到2021年,何教授获得了共计1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4亿元)资金资助。一个小目标的经费属实不少了,要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的重要项目基金经费也才几百万。
另一个更具爆炸性的学术造假则是老年痴呆领域。2022年7月21日,Science发表了一篇引起业内震动的调查报道,文章揭露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一篇重磅论文涉嫌造假;而这篇发表于2006年、引用次数高达近2300次的论文,曾被外界长期解读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奠基性”的研究。这让16年来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都付诸东流。
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有多大呢?Nature 就曾统计过,在全世界发表的近 6000 万篇论文中,被引用次数达到 1000 以上的,只有 15000 篇不到。
学术圈造假屡禁不止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用极小的代价换来超乎想象的利益,不仅是项目资金,还包括学术资源、学术声誉等等。毕竟科研工作者也是人,在强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能一直坚守学术道德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