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普刊指未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正规学术期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0 年全国期刊年检数据,截至 2020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 4 963 种。根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2020 年第 9 版目录,共收录 1 990 种期刊。也就是说只收录了约 40% 的科技期刊,60% 的科技期刊为普刊。因此,普刊占有了学术期刊的大半壁江山。
普刊与核心期刊一样面临着稿源匮乏、资金稀缺等问题,但普刊的生存问题更为严重,稿件来源和质量、人才和经费、社会认同和传播等都比核心期刊更突出。那么,既然竞争不过核心期刊,普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目前的学术界中,普刊承担着两个角色:学术价值的承载和学术知识的传播者。普刊刊载的文章其学术价值、创新性等不如核心期刊,但其发文的群体主要以硕、博士研究生为主,作为刚踏入科研道路的研究者,普刊是练手和学习的机会,为以后进行前沿研究奠定基础。
学术知识的传播者是普刊着重深耕的群体,核心期刊的读者一般是专业的科研人员,而普刊则是“领域爱好者和基础工作者”。“领域普通人群”的定位包括:领域爱好者、领域入门者(如学生)、领域基础工作者等。阅读人群定位的改变,才能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方式、文章撰写者意愿的改变。
因此,普刊要以“信息服务者”定位身份,以丰富传播内容多样性、信息组织多样性、传播途径多样性,实现信息的多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