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论文撤稿指作者将投稿到期刊的文章撤销发表的一种行为,论文投稿的整个过程都存在撤稿行为,有的作者甚至将已经见刊检索的文章撤稿,因此论文撤稿分为录用前撤稿和录用后撤稿。论文撤稿是对稀缺学术资源的浪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申请论文撤稿,这是为什么呢?
一、录用前撤稿
分析作者录用前撤稿的行为动机,发现作者申请撤稿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术不端。作者为将论文快速发表,选择将同一篇论文投递到多本期刊,这是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在意识到错误或期刊编辑发现后,会申请撤稿。(2)版面费太贵。期刊收取合理的版面费是正常行为,但某些期刊为追求商业利益无故提升版面费,导致作者无法承担昂贵的版面费。SCI期刊的版面费一般在2万元左右,没有基金支持的作者很难支付高昂的版面费,遂申请撤稿。(3)无故撤稿。作者突然不想将文章发表在所投期刊上,或因某种原因不想发表论文,申请撤稿论文。
二、录用后撤稿
录用后撤稿行为往往让期刊或读者困惑,既然文章已经录用,撤稿就意味着学术成果不能发表,这是得不偿失的。但通过分析以往的撤稿经历,发现录用后撤稿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利科研生涯发展。发论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少有学者一开始就能发表高质量论文,往往都是从较易的期刊入手,但当作者能力够强时,之前发表的普刊或水刊会有损作者的学术形象,遂申请撤稿。(2)学术不端。这里的学术不端主要指论文中的数据、结论、实验方法等存在明显的错误,导致论文的严谨性缺失。互联网时代期刊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同行学者更加容易获取文章,因此文章在出版后经过严格复现和验证,学者会发现编辑或作者忽视的错误,这类撤稿无法判断其是主动为之还是疏忽大意。
论文撤稿已是常态,世界上撤稿最多的科学家是德国麻醉学泰斗约阿希姆·博尔特,在2023年7月30日这一刻,累计被撤稿达184篇之多,超越了日本学者藤井善隆的183篇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