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学术动态 查看文章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23-11-17 来源:学点平台-运营王霞

随着11月15日“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公布,引发了众多作者的深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成为高被引科学家?或者更进一步,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规则又是什么呢?学点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被引科学家的定义。高被引科学家不仅需要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而且这些成果还必须得到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这就像一位受人瞩目的演员,不仅需要在舞台上表现出色,还必须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高被引科学家呢?首先,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研究背景。这就像一位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演技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我们还需要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当然,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规则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学术期刊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

图怪兽_1b488c49e31de69473ccdf54388e6668_59588.jpg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需要有高被引论文,而且高被引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需要达到阈值。

高被引论文数阈值规则

在21个ESI学科中,将每个学科拥有的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进行排序,该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为作者数的平方根。

如某个学科,100个人拥有高被引论文,那么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设定为10。排名第10的这位学者拥有的高被引论文数即为高被引论文数阈值。

如某位学者的高被引数刚好比阈值低1,但他的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很高,总被引次数进入了上述已经初步入选学者的高被引论文总被引次数的前50%,那这位学者也可以成为候选人。

满足上述两点还不够,因为对学者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次数也有要求。

每个ESI学科,有一个全球前1%学者被引频次阈值。入选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次数需要高于这个阈值。所以有些学者,高被引论文数量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刚刚卡着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阈值,这样总被引次数很低,也很难成为高被引科学家。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者的高被引论文并不在同一个ESI学科,这时候将其列入跨学科领域计算。

如某位学者在A领域发表了5篇高被引,总被引200次;

在B领域发表了10篇高被引,总被引500次

而A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阈值为8,总被引频次阈值为1000;B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阈值为20,总被引频次阈值为2500。

那么该学者论文数得分为:5/8+10/20=1.125,引文得分为:200/1000+500/2500=0.4。

只有论文数得分和引文得分同时大于1,该学者才能成为跨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

所以关于全球高被引学者的入选条件,你都清楚了吗?更多的疑问,不妨私信小编!

推荐资讯
陈春花承认博士学历未被认证,请辞北大

昨日午间十二点,陈春花的个人公众号“春暖花开”,更新了一篇题为《陈春花:一封公开信》...

3000元免费送!学点平台多重优惠等你来拿!

平台试运营至今,已有一周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得到了广大学术工作者的喜爱,也收获了一些很有参考性的意见...

检索报告是什么?要如何打印?

检索报告是什么?单位要求提供检索报告时,很多作者比较迷茫,并不知道论文检索是什么?今天学点小编就来给...

核心期刊发表录用率该如何去提升?

很多作者都疑惑,该如何提高核心期刊论文的录用率?其实想发表一篇论文并不容易,尤其是核心期刊的发表,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