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2024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联合发布了《学术论文期刊投稿诚信风险防范指南》(简称《防范指南》),详细揭示了学术论文投稿过程中,如何识别“假期刊”、甄别“假网站”、警惕投稿过程中风险、注意信息交互验证等几大风险点,并给出对照清单,轻松掌握判别手段,防止被骗。关于这几点学点小编下文给大家分析。
关键词释义
正规期刊:依照《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的、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以下简称“CN号”)的学术期刊,或由境外出版机构出版的有国际标准期刊号(以下简称“ISSN号”)、遵守学术伦理和出版规范、执行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
假期刊:伪造“学术期刊”身份、以牟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缺少合规的出版许可审批或登记程序,不遵守学术伦理和出版规范的非法出版物。还包括有ISSN号,但不遵守学术伦理和出版规范、不执行同行评议的期刊。
假网站:指正规期刊的非官方网站,或“假期刊的网站。
风险点识别
1识别“假期刊”
近年来,披着正规期刊外衣的套牌期刊和仿照正规期刊的碰瓷期刊等现象屡见不鲜,给科研人员造成巨大损失和负面影响。这些“假期刊”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刊名具有迷惑性:正规期刊的刊名突出其学科和学术性,刊名可能与其主办单位或出版品牌相关。
期刊基本信息不符合规范:正规期刊有ISSN号,国内期刊还须同时有CN号,期刊出版按卷、期或年、季、月顺序编号;国内期刊有符合隶属关系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和出版单位,国外期刊有正规出版机构信息。上述信息为期刊的必要信息,一般在期刊封面显要位置显示。
期刊征稿范围超出所属研究领域,广告性强:正规期刊一般都会注明期刊所属学科或领域,“征稿启事”强调研究领域及文章质量。
期刊缺少学术伦理和出版规范说明:正规期刊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遵守学术伦理和出版规范。
期刊地址不合规,联系方式多为社会性的非官方联系方式
假期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收费流程和标准比较随
假期刊不使用doi等统一标识
甄别“假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并集合稿件采编、文献获取、信息展示等功能,为作者提供全过程网络化、透明化投稿服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制作正规期刊的“假网站”,甚至窃取跳转链接以劫持期刊稿件收取所谓“市稿费”“版面费”等,严重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学术论文出版秩序。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假网站域名与期刊无相关性,或故意混淆误导作者
假网站突出显示诱惑性广告
假网站上的文章在收录数据库中无法查询,且链接错乱
假网站所留的联系方式不真实、不正式
假网站缺少学术伦理及出版规范等说明
假网站缺少独立正规的投审稿系统
假网站通常会缺少编委信息
3.警惕投稿过程中风险
作者作为学术论文的著作权人,是投稿过程的第一责任人。无论在期刊传统订阅模式还是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下,作者都有权知悉个人权益,且有义务维护风清正气的科研环境。主要体现在引文操作、不透明不规范的编辑出版流程、不公正的评审及评审权益滥用、其他侵犯作者权利的行为等方面,警惕潜在的风险。
4.注意信息交互验证
对于上述投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学术诚信风险点,建议作者进行风险信息交互验证。同时作者还可以结合以下方式确认期刊真实性。
通过官方或权威期刊查询网站确认是否为正规期刊
国内正规期刊可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进行“期刊期刊社查询”,所有正规期刊都可在ISSN官方网站查询期刊基本信息。
(2)到期刊声称的主办单位或出版机构官网查询期刊
查询国内期刊的主办单位官方网站、国外期刊的出版社官方网站,一般会有期刊信息及期刊官方网站链接。
3)通过权威数据库验证期刊信息
在国内外重要且可信的数据库中,通过“出版物检索”:查询期刊的基本信息、当期及过刊的封面、版权页、目录及电话、网址、邮箱等。
“假期刊”“假网站”和不合规,不仅对科研人员的学术论文成果和学术诚信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还严重损害了我国科研的学术威信和国际声誉。科研人员要秉承诚信、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学术论文撰写和投稿。同时,为防范学术论文投稿过程中的诚信风险,科研人员需要了解“假期刊”“假网站”及其他侵权行为的显菩特点和甄别方法,可参考附表进行投稿风险信息交互验证。
投稿过程中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正规期刊VS假期刊
正规网站vs假网站
其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