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期刊审稿人在“双盲审制度”下神秘的,作者缺乏对审稿专家的了解,只有返回的审稿意见。然而,审稿人是期刊质量的“守护神”,他们辛勤的为期刊劳作,回报却微乎其微,审稿质量也千差万别。期刊审稿人的遴选标准是什么呢?期刊是如何选择审稿人的呢?
一、遴选标准
审稿专家多数由期刊编辑或编委利用自身学术影响力邀请同行专家担任,或是作者推荐审稿人,或是根据作者参考文献确定审稿专家,或是在大型文献检索平台如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文献寻找匹配的小同行专家。但都应遵循以下标准:
1、选择专家的途径包括本刊动态审稿专家库、来稿的参考文献、大型文献检索平台;
2、以来稿的主题词或主要关键词甄选审稿专家,以保证研究方向的吻合;
3、对专家的学术造诣的甄别主要依据其在国内外权威刊物的发文及其学术影响力。
4、专家信用,包括其审稿的认真态度、能否在审稿周期内及时返回审稿意见等;
5、会认真考虑专家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评审论文,如基于国内的学术生态,较少邀请国内有行政职务的专家审稿。
二、如何匹配审稿专家?
同行专家评审是鉴定来稿学术质量和价值的主要把关环节。审稿人更多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对期刊的尊重,将为期刊审稿视为--种学术上的荣誉和肯定。期刊在匹配专家时,应考虑科研学术能力与审稿意愿。
1、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匹配审稿人时最重要的考察方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掌握专家研究领域与动态,对研究方向有变更的专家及时更新,尽量不遴选有较多社会、行政职务的专家,以免因缺乏时间而拒审;二是增加编辑初审能力,加大对论文创新性的把关,将创新性强的优质稿件送往专家手中,避免因审理低质量稿件而产生的厌烦心理。
2、审稿意愿
审稿是一项主观行为,由审稿人的内在所驱动。频繁低质的审稿活动不利于获得高质量审稿意见,期刊在匹配审稿专家时应将审稿专家的学术职务、科研任务等因素考虑在内,在科研立项、毕业答辩等重要时间节点,谨慎选择事务繁忙的专家。同时,为提高审稿意愿,期刊应严格把握稿件质量,让审稿专家在审稿中获得学术资讯,实现自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