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核心期刊是期刊发表市场的稀缺资源,自从我国规定期刊均以3版起发后,期刊可刊登的文章随之减少。但发文需求确是不断上升的,核心期刊作为期刊中的佼佼者,从不缺乏优质稿源,学者也以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为荣。但发核心期刊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术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核心期刊≠学术能力
核心期刊是期刊评价,是针对载体的形式评价,学术能力主要是针对内容的价值评价目的和性质不一。对内容的评价至少要求评价者能读懂论文,对研究难度、论证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性、价值性、前沿性、学术贡献、学术特色等作出评判,最终得出对刊物整体水平的估测。
2、学术能力内涵更丰富
核心期刊文章质量普遍高于普刊,其对学者的文章质量也就越高。但国内核心期刊对作者职称、单位有所要求,导致很多优质稿件无法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况且,学术能力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评价学者的学术能力应更加关注论文本身,而不是过于关注其发表的期刊层次。
3、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有缺陷
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可用来衡量各类科研活动,但不是全部标准。按照评价指标对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有帮助,但容易陷入为了提升期刊层次而丢掉文章质量的本心。基金论文比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指标,各期刊为了能让期刊进入核心数据库对带基金论文有很大的青睐,对非基金论文存有偏见。
核心期刊是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并非全部。想要真正了解本领域内权威学者的学术能力,应仔细阅读其文章,发掘文章是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不是仅靠其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粗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