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学术期刊黑名单是指那些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论文工厂、引用操纵等问题而被列入的黑名单。这些期刊可能影响科研生态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因此需要特别警惕。
今天学点小编为大家提供几个期刊黑名单,作者投稿时最好避开这些榜上期刊,以免影响单位绩效考量以及职称评定等。
学术期刊黑名单的来源和标准
中科院预警期刊
中科院预警期刊是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团队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这些期刊可能存在影响科研生态良性发展的问题,如学术不端行为、期刊质量下降等。
中科院推出的预警期刊名单旨在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提示出版机构强化期刊质量管理。期刊预警不是论文评价,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
中科院预警名单至今已发布了4版,分别是2020版、2021版、2023版和2024版。
预警期刊的投稿建议
中科院预警期刊名单的目的是提醒科研工作者在选择期刊时要注意这些期刊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对期刊上的每一篇论文进行评价或否定。
连续预警的期刊:如果一本期刊连续几年都在预警名单内,建议不要投稿。这样的期刊可能存在持续的质量问题或管理不善的情况。
曾预警但已改进的期刊:如果期刊曾经进入过预警名单,但最近两年并未进入,说明该期刊有显著改进,可以考虑投稿。不过,在投稿前仍需仔细评估期刊的学术声誉、出版质量等因素。
「On Hold」期刊
「On Hold」指期刊被科睿唯安标记的状态,意味着该期刊正在被重新评估是否符合数据库收录标准。与之性质类似的中科院预警只是针对国内学术圈,但「On Hold」可是波及全球学术圈。
根据科睿唯安官方解释,可能有以下影响:
① 该期刊因为质量问题正在被重新评估,这个过程中,不会检索新发表的文章;
② 评估完成后,如果不符合质量标准,则将其从数据库中删除;如果符合质量标准,则保持收录,并补录评估期间未收录的文章;
③ 如果期刊编辑标准存在严重违规行为,还可能会将已发表的内容从Web of Science中删除;
科睿唯安标记「On Hold」的期刊大多是虚假同行评审、数据造假、大量撤稿、论文质量下降、违反编辑标准、违反出版伦理、自引率异常增高、年发文量激增、或国人占比较大等问题。
如果科睿唯安经过内部审查确认了这些问题,该期刊则会从数据库中被踢出,之前收录的文章也可能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能在毕业、职称评定等场景中不被认可。
按照既往数据,至少一半以上「On Hold」期刊,最终被WOS数据库剔除,所以小编也提醒各位作者投稿需谨慎。
掠夺性期刊
2025年1月6日,五大医学顶级期刊Nature、NEJM、JAMA、Lancet、BMJ同时发表了一篇题为:“Predatory journals: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ir prey?”的社论,从多个角度讲述了该如何避免踩“掠夺性期刊”的坑。
掠夺性期刊有时也被称为写即出版,以牟利为主要目的,缺乏严格的同行评审和编辑流程,质量低劣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通常会主动向学者发送大量的邀请邮件,鼓励他们提交论文,承诺快速发表,并收取高额的发表费用。掠夺性期刊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各种办法向作者收费。
2024年部分掠夺性期刊名单:
劫持性期刊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向劫持性期刊投稿的论文具有很高的剽窃比例,而这些论文大多由来自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学者撰写,这对科研诚信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024年7月,Nature 在其官网发布了文章Hijacked journals are still a threat — here’s what publishers can do about them,呼吁学术界和科技企业加强对期刊劫持问题的关注和应对。
文中还提到,柏林自由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员 Anna Abalkina 与媒体组织 Retraction Watch 合作,建立了一个持续更新的数据库,目前已收录超过320个劫持期刊案例,其中,包含中国受害期刊52个(这个数字每月还在增长)。
为避免在劫持性期刊发表,请务必通过权威数据库核实期刊的合法性,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期刊的ISSN号,确认其真实性。
学术期刊黑名单中的这些类型期刊各有其特点和危害。科研人员在投稿时应谨慎选择期刊,避免将研究成果发表在这些期刊上,以保护自己的学术声誉和科研成果。
科研人员不仅要密切关注中科院预警期刊名单和on hold期刊,也要避免投稿在掠夺性期刊和劫持性期刊上。此外,还需注意自己单位最新发布的预警期刊名单,投稿前查一查,避免期刊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