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为使用验证码登录
5月科睿唯安即将发布新的ESI高被引论文最新阈值,每到这个节点,很多作者就会联系到小编,查询ESI高被引阈值情况,那么ESI高被引阈值是什么?高被引论文有什么用呢?如何才能入选高被引论文?关于这些问题,学点小编今天给大家一一解答。
什么是ESI高被引阈值?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是由科睿唯安在汇集和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学术文献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型数据库。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
ESI阈值构成
ESI由引文排位(Citation Rankings)、高被引论文(Most Cited Papers)、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和评论报道(Commentary)四部分构成。
ESI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22个专业领域,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期刊、论文以及科学家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它通过引文分析将科学分为22个专业领域,对国家、研究机构、期刊、论文以及科学家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研究人员可以利用ESI系统地分析国际科技文献,了解著名科学家、研究机构、国家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
ESI阈值更新时间
该数据一年更新6次,更新周期为2个月。
ESI排名类型
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0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期刊、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
高被引论文即同一年同一个ESI学科中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用次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 的论文。
高被引论文的意义
高被引论文经济价值
通过将美国三大州立大学系统中公开可获得的薪酬信息与论文引用数据关联起来,研究人员追踪到,发表一篇新论文带来的学者 h-index的变化,或将影响他们的年收入。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如果一篇论文将学者的 h-index 提高 0.5 个标准差,经济学教授们的年收入平均增加幅度将达 8.9%。
该项研究还表明,一篇高被引论文对学者薪酬的影响可能比以往其他研究所表明的都要大。
2012 年,一项针对43所研究密集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薪酬的研究发现,引用次数增加 10% 会导致教师工资上涨 0.9%。
高被引论文的实用价值
1、高校求职时,部分高校对于高被引论文有明确的奖励措施;以及部分高校对在职老师入选高被引论文,也有奖励措施;
2、在申报某些项目时,附上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几篇高被引的话可以增大命中率;
3、是对研究内容的肯定,不管入选的文章是几区,且不提创新点怎么样,至少说明这个工作比较经典,在基础理论部分给很多刚接触科研的小白指明了科研方向;
如何才能入选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评选规则
成为高被引论文需要具备的条件,从文章作者本身的要求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 论文来源:论文必须发表在SCIE或SSCI数据库中;
● 时间限制:只评选近十年的文章,必须是10年内的,且文章必须在本次更新数据前两个月左右检索;
● 文献类型:论文的文献类型必须是Article(研究论文)或Review(综述文章);
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点要求,才具备入选高倍引论文的资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论文就可以入选高被引了,那么还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高被引论文是,按照同一年同一个ESI学科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的论文。
高被引论文的阈值会根据学科的最新数据不断更新。这意味着论文的被引次数需要超过当前学科的高被引论文阈值,才能被入选。
其次,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必要条件,施引文章(即引用该论文的文章)要求:
● 施引文章也必须是发表在SCIE、AHCI、SSCI等数据库中的
● 施引文章中的文献类型必须是Article和Review
● 施引文章必须在ESI数据更新前两个月左右被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
需要注意,高被引论文的评选不区分自引和他引,只关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按照领域学术论文的引用数据排序,取前1%作为高被引。这保证了评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ESI高被引论文的评选规则涉及论文来源、时间范围、引用频次、施引文章要求等多个方面。科研工作者应充分了解这些规则和标准,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并努力提升论文的影响力。